首页
│
港股
│
期货期权
│
权证
│
ETF
│
A股
│
外汇
│
环球基金
│
香港脉搏
│
香港好去处
串流版
用户登入
产品简介
申请服务
新增功能
客务支援
│
中国香港站
│官方微博:
环球基金
www.etnetchina.cn
loading...
基金首页
中港基金互认
new
香港基金排行
基金搜索
专家见地
基金数据
产品登场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
首页
>
环球基金
>
专家见地
> 《基金债券攻略-凌风》如何管理派息基金的风险?
《基金债券攻略-凌风》如何管理派息基金的风险?
2025/10/03 13:11
打印本文章
字体:
小
中
大
《基金债券攻略》连续几次谈到派息基金的运作,以及坊间最大的迷思:「搣本派息」。今
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,如何管理派息基金的风险。
首先,大家必须明白,投资是有升跌的,派息基金也如是。派息基金背后都是一些股票或债
券,两者的价格都会有上落,如果投资市场不济,价格也有机会大跌。再者,如果市况太差,派
息基金也会减少派息,甚至不派息,因为基金章程列明,派息是不保证的,这个和股票是一样的
。
只不过,派息基金是一篮子的收息组合,如果只是个别股票或债券不派息,对整个组合的影
响相对有限。
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,投资者买股票的话,当自己的股票下跌了,很多时都会想到再买一些
去拉低成本价,即俗称「沟淡」。在此我必须强调,我只赞成沟淡一些优质的股票,如果是质素
差的股票,我是不赞成沟淡的。
但买基金,尤其是派息基金,买入之后如果价格下跌了,反而较少人会想到沟淡,只会继续
捱价。这有两个可能,一是买派息基金的投资者,不少都是作为退休的部署,通常都是一次过买
入,因此金额普遍较大,之后就不想再加码,而且,如果基金保持派息,大家都会认为:「就收
住息先啦!」
二来,投资者也会认为,基金已经是较低风险的投资工具,加上有基金经理管理,自己也不
用太操心。
以上的想法和做法也是无可厚非,只不过,如果有方法令自己的投资做得更好,甚至做到「
财息兼收」,那又何乐而不为呢?
正如我所说,买派息基金的投资者,很多都是为了退休部署,有时候也不太理会投资的时机
,当整体投资市场都处于高位时,仍然会选择入市,因为他们都想马上收息,以过退休生活。
我明白这种想法和需要,因此,我建议大家以下列方式去建构自己的派息基金退休组合。我
认为,组合中最好有三只派息基金,比例可以是40╱30╱30,当中一只是纯股票的派息基
金,一只是股债混合的派息基金,另一只是纯债券的基金。
股票基金方面,最好选一些环球股票基金,但如果大家对中国市场有信心,也可以选中国基
金。股票基金的好处,是有机会为你争取多一点价格上的回报。这类纯股票的基金,息率大约5
厘左右,视乎投资对象。
但据我所知,也有一些派息的股票基金,息率是超过5厘的,有些甚至去到7厘以上,这对
投资者来说,当然是颇吸引。
但大家必须了解高息背后的运作。这类基金买的,反而大多不是传统的公用股或高息股,而
是一些不派息,或派很少息的科技股,基金的目标是希望赚取股价升幅来派息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这当然要考验基金经理的功力。除了「低买高卖」股票之外,基金经理还
可能要做一些衍生工具买卖,最普遍就是沽出备兑认股证(Covered Warrant)
,以赚取期权金来派息。
基金经理通常会以自己持有的正股去发行备兑认股证,即是万一看错市,都不会用现金来交
收,而是以手上的股票去结算。这种做法对基金的现金流没有太大影响,也不失为一个争取多一
点回报的可行办法。但这类股票基金的比例,我认为,最多三成已经足够。
谈过股票基金之后,下次会和大家再谈纯债券和股债混合的基金,以及整体策略部署。《凌
风》
*《经济通》所刊的署名及╱或不署名文章,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,并不代表《经济通》立
场,《经济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。
*编者按:本文只供参考之用,并不构成要约、招揽或邀请、诱使、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
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,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,如因相关建议招致
损失,概与《环富通》、编者及作者无涉。
返回专家见地
下一篇文章:
《「香」讲积金-香敏华》减息刺激小型股追落后
其它专家见地
《投资新视野-黄缪赢》三原因或动摇政府债券的稳定功能
2025-10-03 08:51
《创富理财-梁启棠》谁都不对,但谁都没错
2025-09-29 18:55
《汇保智库-曾佩珊》养生文化引领健康新纪元
2025-09-29 10:00
《投资特写-潘恩美》亚洲债券展现吸引力
2025-09-25 10:00
《富泰有方-黄德泰》缔造持续稳定的入息,实现理想退休生活
2025-09-24 10:00
备注:1.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投资人参考,如有与基金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,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
文件为准。
2. 投资有风险,投资人拟认购(或申购)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各基金《招募说明书》与《基金合同》等,全面认识各基金
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
能力相适应。基金投资要承担相应风险。